现象之一:高校加强人才招聘力度,下大力气招聘海外学子,提供优越待遇吸引海外学子尤其是长江学者回国任教。
长江学者以其在国际上良好的学术声誉以及学术成绩成为各大高校竞相高薪招聘的人才。从1998年开始到2006年共有长江学者1220名,2006年共公布202名长江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张天文表示,之所以希望能够吸引境外多个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回国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是因为海外学子的留学经验能够给国内的科研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就自然科学研究而言,长江学者一直站在教学的前沿,能够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海外学子尤其是长江学者能够为学校与国际高校间的科研及教学交流建立新的联系,西南大学人事处周敏说:“我们需要更多的长江学者来提升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海外归国的人才来到西南大学,对于提升学校的实力,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学科以及培养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团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现象之二:“长江学者”计划成为一个海外学子归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想要回国任教。
教育部的“长江学者”计划为海外学子回国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实验室建设、团队建设,学校能力的建设也能够让长江学者有一个很好的硬环境。同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各大高校为长江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研配套经费,享受各种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给予住房,解决安排配偶工作问题,解决了长江学者回国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很多有报国之愿的长江学者在国内安心的落脚。
“虽然在国外的科研及生活环境更为舒适一些,回国后对自己个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内我可以带领一个团队进行研究,团队合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让我更加满足。这种好的团队合作不仅能使国内的技术成果上一个台阶,也能培养更多的科研新人。”2002年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戴永久如此说。从1992年到2002年戴教授一直都在国外进行科学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回国后,他带领着科研团队,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变化学科成为一个重点建设的学科。
现象之三:目前,西部院校的长江学者数量相对较少,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争取长江学者。
西部高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在吸引人才上不如东部的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2006年西安交大5名、四川大学4名,兰州大学2名、重庆大学1名,而北京大学21名,清华大学16名,复旦大学14名,数字说明西部引进人才具有迫切的需求。
正因如此,国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对西部地区的高校在申报指标的确定上有适当的倾斜,同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人选。另外还有几项配套计划对西部地区的高校有明确的支持,比如高校访问学者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面向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春晖计划”等等都有明确的支持。
学校方面,在人才强校战略中就是结合重点学科建设,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有力地保证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激励人才的力度,使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西安交通大学宣传部新闻主管赵力表示:“我们学校是国内高校较早通过实施以岗位目标任务为导向的全员聘任制改革的,我们学校面向社会的高级人才公开招聘制度,就吸引了近百名海内外优秀学者和管理人才来校担任教师或者管理岗位高级职务。另外我们学校还不断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使得学校的声誉在国际上不断提升,这也给海外学者了解交大、了解西安乃至了解西部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通畅的渠道。以我校航天航空学院来说,从2005年4月到2006年4月,就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等著名海外高校引进了7名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只有36岁。而这只是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从海外引进优秀科研人员的一个缩影。”
现象之四:招聘长江学者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进一步壮大长江学者人文科学队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始实施的前几年,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主要从客观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评价上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领域的人评价相对客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起来相对复杂。
2004年,教育部在研究长江学者计划新一期实施方案时,按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方针,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第一次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为长江学者的评选范围。教育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评选范围,让更多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进入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来。
国家对文科学术研究的政策,在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白重恩教授看来是“对研究文科理论的学者的激励,对吸引一些海外留学的高等文科人才有很好的作用。”选择回国任教,白教授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就是研究与中国经济有关的经济问题。而且,“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有很多有意思的经济问题值得研究。”
现象之五:长江学者们呼吁更多的海外学子归来。
已回国任教的长江学者很希望海外留学的学生回国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团队。他们呼吁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来净化中国的学术氛围。在国外原来单打独斗的专家们在国内可以组织一帮有共同兴趣的人成为一个科研团队,加大科研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在小范围内改变国内的科研风气,也能够进一步带动国内科研的发展。
同时他们也对国家引进海外人才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清华大学的白教授认为在国家科研发展上需要给学者更多的自由度,国家能够加大对深入性研究的奖励力度。在学校中创造一种长期深入的研究习惯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北京师范大学的戴教授提出,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是为了自己事业上的发展,为了能给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招聘长江学者抑或是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时,国家不需要给予太多资金上的承诺,但承诺要落实要兑现。